書名:《安樂集》

作 者:道綽禪師
 編 者:慧淨法師
 頁數/裝幀:212頁/平裝
 出版者: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地 址: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 話:(02) 2758-0689
 初 版:1998年9月
 三 版:2005年2月

  《安樂集》
  《安樂集》卷上
  《安樂集》卷下
  道綽禪師略傳
目錄:

簡介:
        《安樂集》二卷,道綽禪師(五六二~六四五)撰,收錄於《大正藏》四十七冊。

        本書上下二卷共分為十二大門:上卷三大門,下卷九大門;每一大門各分為若干章,全書共計三十八章。

        《安樂集》顧名思義,乃是結集、引証各種經律論釋之文,勸導「往生西方安樂淨土」,計其引用經律論釋多達五十餘部。又,以「安樂」為書名,也明確、簡要地標舉出其宗旨是在於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勸導安樂淨土之往生。

        本書義理有四個要點:一、時教相應說,二、聖淨二門判,三、稱名本願說,四、凡入報土論。

        一、時教相應說:本書主張適合「末法」之「根機」的「教法」即是「稱名念佛,往生安樂」。本書扼要地指出在五濁之世,末法無佛之時,三學六度之教法漸次難行難証;唯有仰蒙彌陀之救度而往生安樂之淨土教法,方能趣入菩提。亦即淨土法門才是五濁惡世之時,一生造惡之機的成佛之道,故是「時、機相應」之「法」。

         二、聖淨二門判:就「時」之利不利與「機」之堪不堪而思惟相應的「教法」,將一代佛教分判為聖道門與淨土門兩種。「聖道門」是依自己的力量,在此娑婆修六度萬行,以斷惑証真,入聖得果。「淨土門」是乘彌陀本願,往生淨土,在淨土斷惑証真,趣入菩提。

        此聖道淨土二門說是遠承龍樹菩薩之難行易行二道判及近繼曇鸞祖師之自力他力二力論而來。道綽禪師繼承此二位祖師之鴻判,更就時代性、根機性,廣引眾多經論之文,使一代教法之難易二道、自他二力成為有邏輯性、系統性的聖淨二門判。

        道綽禪師建立此聖淨二門,有明確地勸導捨聖道門之修行入淨土門之救度的目的。本書之核心在第三大門之第三章的「聖淨二門判」之文,此文說:「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証: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故《大經》云……」在此簡要地舉出「二由一証」(兩箇理由,一箇經証)作為「聖道門」之閉塞不可行、不可通入的事証與理証,同時作出結論申明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三、稱名本願說:道綽禪師以「稱名」解釋本願,本書第三大門第三章之「聖淨二門判」說:「《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即所謂「本願取意文」。這是由於綽禪師所處的正是聖道門興盛的時代,各宗法匠大多以禪觀為殊勝的修行,即使解釋《觀經》,也以「觀佛」(觀佛相好)為宗;綽禪師為了觀機逗教,引導他宗歸入淨土門,故在顯的方面亦提出觀佛為宗,而隱的方面實際上則提倡稱名念佛,以念佛為宗。此理其高弟善導大師一方面繼承之,一方面加以清楚地區分,而在《觀經四帖巰》中作了「廢觀立念」的決判:「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四、凡入報土論:這是本書為匡正當時教界其他各宗對淨土教義的謬見而闡述的論點,南北朝以後諸家宗師紛紛提出各自對彌陀淨土之佛身、佛土的看法,雖各不同,但都同樣否定凡夫能生報土。

        這些看法顯然由於不知彌陀本願的深義,既違經失理,且大大地阻礙了淨土教的傳佈與發展。因此道綽禪師引用聖言量顯明凡夫入報土之宗義,判定阿彌陀佛及其淨土是報身、報土。

        道綽禪師可謂淨宗中興祖師,此《安樂集》可說淨教中興寶典。昔日曇鸞祖師之《往生論註》闡發《大經》本願之旨,淨土易行之理因之昌明於世,他力信心之義於是貫入人心,使得南北兩帝欽仰,道俗四眾歸依。可惜鸞祖往生之後,攝論宗風靡教界,淨土法門大受影響。幸有道綽禪師於鸞祖往生後之六十八年,捨棄涅槃廣業,歸心淨土一門,自誓為鸞祖滅後弟子,讀破《往生論註》,繼承鸞祖餘義,撰述本書,以排解當時對淨教的偏見妄執;之後其高弟善導大師之《觀經四帖疏》又繼承其餘緒,通解古賢之蓄疑,破除諸師之謬解,使得當時念佛之聲滿長安城,而淨宗法脈亦得薪傳不絕。